飄萍一隻筆,胜扺十萬軍;

邵飄萍死後80年的今天,總會有許多“邵飄萍”陸續出現,

“飄萍之筆”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依然喋喋不休


Thursday, September 28, 2006

傳燈,換個方向再前進

我們沉溺在老王賣瓜的阿Q精神裏面已經太久,以至於泥足深陷,無法自拔,可卻又沾沾自喜,自得其樂,見得了樹卻見不了林,這是目前華社文化現象最好的註解,今年的中秋節越發彰顯這種“神奇”的癌變,而我們竟又如此無力和麻木。
“我們在三大民族的國家能一起慶祝中秋節,証明我們的文化是自由的,宗教是自由的……。”諸如此類的台詞,一年重複又一年。“我們中華五千年文化是崇高又偉大,精緻又了不起的……。”每年我們都像井里的青蛙,定時聚在一起,聽著青蛙王如此自我催眠,徬徨在自己一廂情願去幻想的“高山症”里,卻忘了如何真正保有精緻傳統文化,甚至,忘記還有他族在同一片天空下與我們一起生活。
過去的傳燈令人感動,今天的傳燈令人想逃,我們再也看不到這樣的一個儀式能引爆多少能量,感動多少人心,能觸動多少靈魂,挽救多少好的傳統。黑色的眼珠能再像過去為傳燈熱淚盈眶嗎?或許,更多人期待的是遙遠模糊的遠方--即外來式、西方式的娛樂文化。雖然,在資訊傳播事業無遠弗屆的今天,文化交流與文化侵略勢所難免,但是我們也必須為傳統精緻文化的流失,負上一定的責任。
傳統文化精粹真的不能再吸引年輕人嗎?難道,書法只好有氣無力的推一推,民間舞要被迪斯可幹掉,藝術歌曲須讓位給卡拉ok,中國茶道得換上可口可樂?我們有真正懷抱創意與誠意的去推動書法、民俗舞、藝術歌曲、中國茶道等等嗎?或許,我們該檢討:這些傳統民俗是不是在我們流於形式的摧殘下,在我們經營不善的蹂躪下,變得老氣橫秋,過時落伍,以致年輕人視之為“酷刑”,不敢恭維。
在形式、麻木和守成里,文化節日會沒有了生命力,沒有了感動和張力,更無法帶動向心力,我們不得不關注。陳腔濫調、重複不斷、了無新意、流於形式,還有一大堆黏黏的、可有可無的爛傳統,無助於整個族群繼續走下去;包括大喊要興革的遲到、冗長卻意猶未盡的演講、誇誇其談又聊勝於無的承諾,很可惜這些需要破除的流弊,華社卻十分執著,貫徹費玉清所唱的“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傳燈,該應有它的張力,它的張力足以強盛一個民族,而不該是一種麻木的形式;傳燈,我們要將好的燈火傳下去,不是將破燈、爛燈、煤油燈傳下去。如果我們還清醒的想到下一代,首先就必須把這一代打造成一個耳聰目明的“雷射燈”,立足傳統放眼四周。我們若沒希望成為“雷射燈”,至少該果敢的把不合時宜的壞習性放棄,放棄一點自我的貪婪,做個榜樣給下一代,影響他們,造就他們,讓一整代的小朋友將來成為“雷射燈”,能站在我們的肩膀上,看清世界,看到別人,更認清自己。

2 comments:

Unknown said...

谢得好! 我也有这个感觉.....张泛

Unknown said...

写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