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萍一隻筆,胜扺十萬軍;

邵飄萍死後80年的今天,總會有許多“邵飄萍”陸續出現,

“飄萍之筆”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依然喋喋不休


Sunday, April 27, 2008

論文題要

论文提要


牌匾虽只是一种美化门面的装饰,却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它是文人墨客益智的领域,却是广大民众的生活文化反映。我国牌匾分布在华人老街区,这些老街随着大马发展蓝图下,渐渐没入历史。

城市发展洪流汹涌,今日具有浓浓华族气息的老街,将为喧嚣霓虹灯绽放的五光十色所取代,在经济发展大潮之下,若不及早将老街上的牌匾留下一点纪录,着实教人惋惜。

一个牌匾可以陈述一段历史,华人在南洋落脚首先设庙,从事乡民种种福利工作,汇集於庙宇的古匾,一一拼凑出华裔在我国落地生根之後的发展轨迹;匾额语的文化内涵,无不陈述着华裔开强拓土的心路历程。

本文分4章对牌匾进行讨论,包括介绍我国具代表性的牌匾、分析牌匾的型制,从历史、社会、文化及审美4个角度探讨牌匾功能,最後则提出牌匾未来的挑战与建议,希望为没落的牌匾艺术尽些绵力。

牌匾是置於建筑上的文化奇花,刻划着一个时代一群人的心灵状态,铸造他们的灵魂,在历史文物被遗落的发展脚步下,这些具耐久性华人铭刻资料,无遗在研究华人历史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是一项值得研究却一直以来被忽略的新课题,本人愿为此继续努力。

感谢中国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周宪给予论文细心的指导,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难,能力有限,无法尽善尽美,深感惭愧。同时,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郑良树,以及马新文化研究工作前辈吴华也给予此论文宝贵的建议,对后辈的爱护溢於言表。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让我难忘且充满感动的旅程。

但憑一顆正直的心

現今學生問題越來越多,老師要處理的學生問題也越來越複雜;況且,現代人十分注重人權,又極為疼愛孩子,一旦家長覺得老師處理有欠公平,勢必一股腦兒追究到底,動輒得咎,還得上報端訴一訴委曲。

處罰學生,標準到底在哪里?是愛的教育嗎?看來好像沒什麼標準,全憑誰說得有理,你一言我一句,媒體刊登了兩造的說法之後,喧騰一陣,事件落幕,大家下台一鞠躬;最後,連老師也不太曉得該如何處理學生問題了。

不過,老師處理學生問題,但憑一顆正直的心,就永遠不會有錯;所謂以德服人,才能發揮它教化與感化的力量。近來又傳出家長投訴老師的案件,一則是9歲孩子陷入情網,傳出他揚言殺情敵,老師不但沒有耐心導正他的錯誤觀念,還被家長指責凶惡責罵那位心靈受創的小朋友,害他再度心靈受創;第二起則是孩子沒帶書,被下午班主任揮拳掌摑的暴力對待。

學生確是越來越難教,但老師懷抱一顆正直的心,就算學生一時之間難以教化,也不會至於需要失去理智,還演變成校園暴力;打架,不僅要耗費大量卡路里,還帶來不良示範,而且傳出去,做老師的也實在顏面無存。

一個正直的老師,必是不分貴賤,無論種族、宗教,一視同仁、因材施教的引導學生,若問:如今師威何在?在紛紛擾擾的校園爭端中,老師無法決定學生難不難教,也無法確定是不是每個家長都認同老師的教導,師威只能在一個正直的老師心中找到。

Tuesday, April 22, 2008

同思念

歸途

戲如人生,這話教人明白:藝術並不是人生,藝術只是謊言;可是,一旦你的人生如戲,你又會作何感覺?

回到小時候的甘榜,朝陽很濃烈,樹陰墨綠,我沒有見過這眼前的景色,但此時已莫名感慨;撥過一片灌木和藤蔓,我們來到已被蘚苔覆蓋的古庴。

跟在後頭的我,感到爸媽鬆垮垮的肩膀正在流下歲月的眼淚。 我只感到好可惜,他們的肩膀不曾留下我兒時的體溫。

屋里的景緻我一點印象也沒有,那是當然的!我未曾在這個家生活過,而牆上的發黃的日曆停留在1978 年11 月12 日那天,它雖然已腿色得可以,卻引起了我的注目。

1978 年11 月12 日,我吃力的看著那日曆上已經模糊得快看不清的數字,那是這個家唯一對我的身世有所記載的東西。這個日期是我在這個家的唯一紀錄,也是最後的紀錄……此後我與爸媽竟在29年後才見上一面。

日曆雖小,可以喻大,那一天父母準備迎接我的降生,我想他們該是忙碌的。而之後呢,之後他們的日子是怎樣走過來的呢?

我可以感覺到就從那一天之後,父母親就像遺失了他們的" 日子" ,一切" 停頓" 。" 停頓" 在這個悲傷的黑色星期天,"停頓"在讓我生命風起雲變的1978 年11 月12 日。

近30 年來,在我的心裏無不勾畫著親生父母的形象,這30 年來從嬰兒、童年、少年,直到今天30 而立,才真相大白,然而,我失去的親情,我被撕裂的天倫,該怎麼彌補,該由誰來彌補?

不堪回首啊,一個小小的錯誤,造就了我錯落的30 載年少歲月,30 年的切膚之痛,它莫非也在同一時間,在不同地點無情穿透親生父母的心?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痛得他們離開了這間原本應該是快樂的、幸福的小屋,痛得他們忘記過他們的日子,痛得他們離開他們建立的家園,帶著親哥哥親姐姐遠走他鄉。

哥哥姐姐我也未曾見過。

痛得他們寧讓一切的故事就在1978 年11 月12 日的那一天,嘎然而止!

這一切,只因他們無法承受遺失我的痛吧。

當他們抱著另一個孩子從醫院回家的同時,我僅在咫尺間失去了親爹娘,去到一個完全與我不相干的家庭,說著不是自己的語言,穿著不該是自己穿的服裝,過著不-該-是-我-該-過-的-命-運-。

命運之神在指顧間改變了同在1978 年11 月12 日出世於同一間醫院的兩個孩子的人生。



失群
從小,我就覺得自己和4 個弟弟妹妹們不一樣,跟父母也不一樣,但是我的疑惑從來沒有答案。

爸爸在我的記憶中從來沒有工作,弟弟妹妹接二連三的出世,爸爸喝醉了就毆打媽媽,有時會向媽媽要錢,一旦媽媽給不出錢,就會討得一頓拳頭。

爸媽還有弟弟妹妹是一樣的,可是我卻是不一樣的,這直到進到小學我才理解" 不一樣" 在哪里。
同學時常笑我" 阿白" ,指我的膚色跟他們不一樣,還問我為何會跟他們生活在一起。
該怎麼回答?我不懂。

媽媽常常教我不要悲傷,要加油 ,我卻好奇:她難道相信這個前眼膚色特別白皙的孩子,就是她的親生孩子嗎?

每次我問她 :我是你的孩子嗎?她的眼神總是好遙遠。現在回想起來,或許她就跟我的親生爹娘一樣痛苦吧!

想到這里,我就眼前一片漆黑。

爸爸彷彿從來不好奇我的身世,他很忙,忙著在外面溜躂,忙著找錢吸毒。回家來,他永遠就只做兩件事,就是打媽媽,再不,就是打我們。

在家里,爸爸有 95% 的時間都是在打罵我們,還有剩下 5% 的時間是在解渴。

小時,我總是在小朋友群中鶴立雞群。漸漸的,我越來越相信,我不屬於我的環境,也不屬於這個家,更不屬於這個熟悉卻又生疏的國度。

然而,我不知道我到底是誰? 我不姓莫哈末,也不叫盧吉非。可是,到底我又是誰呢?

想到這里,我就感到無比寂寞。

盧吉菲.莫哈末這個名字畢竟已是我身上永遠的烙印。

在我所處的國度里,雖然我有個名字,有兄弟姐妹 ,有家有父母,可是我卻沒有這個國度的"護照";因為我不愛吃我從小就該吃的食物、不愛穿我該穿的衣服,我的朋友都是華人朋友,我好奇和響往的文化是華人的文化。

我中學以後母親改嫁,使我決定離開這個家自立更生,我再也不要過著家里雞犬不寧的生活。

媽媽時常給我電話,要我永遠不要悲觀,永遠要力爭上游,我卻覺得為何自已遇到困難時,總只有媽媽可以依賴? 我永遠記得她的話:"別死氣沉沉的,快活起來,這樣才是男子漢,這樣才是我的乖兒子。"

我想前眼的媽媽,或許真的就是我的媽媽。無論如何,我相信小時候她對我說過的一句話:"媽媽永遠都愛你。"

她使我決定:一定要完成大專學業,一定要發奮圖強,找一份正當的職業,不要再像爸爸那樣,讓所有的人都那麼痛苦,最後還妻離子散。

夜闌人靜,每每對著學校宿舍的四面牆,我思緒總不禁四處飛翔,我想:世界的另一端是否有著另外一個"我"在生活著?如果是有,那麼他會是一個怎麼樣的我?有著什麼名字?怎樣的爸媽?怎樣的家庭呢? 


尋回

大學畢業之後,我就一直在鬧市里的超級市場工作,生活也算安定寬裕。我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生活,更推擁有自己的專長去繼續人生前面的路。

偶爾去探望媽媽,慶幸她的第二次婚姻還算幸福。若沒有她,或許我跟弟弟妹妹早就失聯了。

可惜,生世之謎卻讓我就像找不到軀殼的靈魂,無助的等候失群帶給我的一連中震驚與打擊。

首先是一位女士常常到超市找我談話,後來還來了一位老太太。

老太太問題可多著,開始是問著貨品的價格,後來就問起了我的家庭,我的成長。

後來,他們索性五六人浩浩蕩蕩的來到我工作的地點。


那位常常到超市找我談話的女士開口就說:"我們覺得你很像我爸爸年輕時的樣子,不僅樣子,連耳朵也長得一模一樣。"

老太太急促的說:"連走路的姿勢也像我的丈夫。"她看我的眼神令我害怕,有些唐突,或許她也察覺自己太衝動了。

那位女士說,他們兄弟姐妹都曾經到超市來觀察過,都相信我可能是他們失散的其中一名手足。後來就把他們的媽媽也叫來。

老人家血壓不好,所以起初他們子女都不願意讓她出馬。可是她堅持要來,於是就假裝跟我買東西。

她掉著眼淚,訴說這些年她的苦。當她抱著"志雄"回家,兩三個星期後她心里就生了狐疑,可是回到醫院問個究竟,護士卻堅持告訴她,1978 年11 月12 日上午出世的孩子,就是她懷里的孩子,沒錯。

她如泣如訴,回憶當年她牽著小"志雄"到街上時,街坊總是指指點點,好像她做錯了什麼事,往往人們投以好奇的眼光,對她而言就像刀割一般。所幸,她的丈夫一直都相信她,安慰她。


生產時已昏迷過去的她,恨自己當時何不再撐著一點精神,看清楚自己剛出生的兒子的長相 ?

聽完了他們家庭的遭遇,我的心也七上八下,或許他們真的就是我的家人。可是,這 30 年來的身世之謎,難道就這樣容易的解開嗎 ?

雖然那時開始,我常被邀請到他們家吃飯,也感到了有家的溫暖,但沒有真憑實據,總會讓人不安。

在我的要求下,我與老太跟他的丈夫做了 DNA 檢驗。

結果配對是相符的,他們就是我的親生父母親。

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國度,卻在客觀條件上沒有通往這個國度的護照,而我現在所處的不屬於我的國度,卻在主觀感受上沒有通往這個國度的護照。

我看到了素昧平生的親友。見到了親生姐姐與哥哥,他們的樣子已經說明了我們屬於同一個父親母親。可是,除了樣子說明我們是一家人之外,我們卻沒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成長經驗。

回家的那天,我還見到了那一個跟我同年,名字叫"志雄"的青年。一個皮膚黝黑的青年,已婚。他說著流利潮語與華語,生活在華人世界里,是一個十分開朗方青年,可是他的外形卻明顯不是華人。

突然,我感到好可怕,感覺就像是從我身上斷了的手,卻銜接在別人的身體上。

志雄應該是我,我應該是志雄。可是,陰錯陽差卻使他變成了志雄,而我卻成了盧吉菲。

我的故事有了圓滿的結局嗎? 我也不知道。

30歲等到的真相大白, 可說圓滿,或說不圓滿嗎 ?

說它圓滿,但我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份,卻再也回不去那一個身份。

說它不圓滿,可又有多少與親生父母失散的孩子,能夠像我這樣失而復得,找回自己的親生父母呢?

相認之後,第一次與親生父母回到當年他們離開的甘榜小屋,30 年前我們本來就應在這里相逢,可是30 年後我們卻只能在這里緬懷遺落的天倫,為慶幸老天讓我們骨肉重逢而抱頭痛哭。

如戲人生,老天對我開的玩笑,我無言以對,我是何其不幸,又何其幸運啊!

# 完 #

瑪莉安娜的絕唱 

菲律賓女孩瑪莉安娜因不堪家貧而自殺,這則新聞占著國際版小小的版位卻向世人與當政者發出淒厲刺耳的呼號;女孩用尼龍繩吊頸前寫下一封信給一個有關訴說心願的電視節目,信沒寄出去,最後在她的枕頭下找到這封信,簡直是一曲名叫《我希望……》的絕唱。

小女孩最後的遺願是什麼?她要讀書,希望完成學業,還希望有一雙新鞋,一個新書包,盼失業父母能有工作……。可惜,受不了貧窮,看不到未來,她親手結束了僅僅11年的生命。

啊,真是悲慘世界,這個年齡,在我國,可能還在準備UPSR。或許,再長大一點,她就是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邁向漫妙的人生。

人間慘事真多,但是因為生活太苦,而選擇自殺,這做法不被世人鼓勵。然而,它卻足以讓每個當政者警惕,更應讓求學中的少年男女因此懂得惜福感激。

瑪莉安娜的絕唱,讓當政者警惕著:別像瑪莉安娜所處國度的政府一樣丟人現眼,製造出怎麼樣的環境以致於搞得民不聊生,連小女孩都看不到未來,還痛苦到活不下去,等不及長大卻急著去尋死。

當然,只有無能的政府才會造成這樣的下場。什麼下場呢?就是老百姓天天不是想著移民,就是想去自殺。例如台灣,如今已是四小龍排名第一(當然,指自殺人數),當局真該引以為鑒,千萬別落得如此田地。

瑪莉安娜最後的遺願,學子們更該仔細聆聽,想想,是不是許多你們所擁有的恩典,正是別人所夢寐以求的心願。認清這點,求學就當全力以赴,此外,再加學習面對痛苦的能力。

拿A是每個家長的希望,也是學子追求的目標,更是社會固有的期望,是以,每次學生拿A媒體就得大肆報道。但是學業成績拿A只是人生的"初賽成績",莫忘人生是一個長程的賽跑。

當瑪莉安娜的父親辛辛苦苦的借到她的學費回家,面對的卻是她早已走上絕路;再苦也要活下去,別像瑪莉安娜一樣輕言放棄,生活處世也拿A,這才是人生的"總冠軍",屆時誰還在乎那個"初賽成績"?

狐膽妙算話政壇

政壇,是謀略家角力的擂台;他們布局之鬼、手段之狠、城府之深、用人之妙,有時讓你恍然大悟又感慨莫名。

一年兩年三年過去,劇本不斷重複再重複,但人性卻始終有共通的弱點;事過境遷,當然不是教人感慨就夠了,感慨之後,應該拿來分享,上上人生的一課。

風雨欲來彌漫,大選氣氛逼近,黨內必有老鳥與菜鳥等,各種層次的人馬先展開一輪大變法,然後才能拿到" 通行証" ,代表黨內上陣,正式與反對黨比賽。

往往黨內的較量比黨外的較勁,精采多得多。畢竟柔州歷年總是國陣一馬當先 反對黨望塵莫及。

大選在前,在黨內眼看同袍早早贏在起跑點,或者後輩都已迎頭趕上,那種給人擋在前面,酸酸的滋味,豈是外人能理解?特別是前浪不"去" ,後浪難行,非得把政黨里的" 老不死" 打到" 倒栽蔥" 不可。

邁向大選的路上,許多鬼計因運而生,有高明的" 經典之作" ,亦不乏拙劣的行徑,有的,敲鑼打鼓吹嗩吶,直接告訴你,他要做宣傳要上報要曝光;有者,簡直就像小朋友爭寵鬧脾氣一樣幼稚。

最高明的經典就是" 明是朋友暗是敵" ,一方面遊說底下的人去造反,打擊對方,一方面又通知媒體去揭瘡疤,但表面上卻是對手可信任的朋友或智囊。

能使出如此高竿的手段,那是此謀略家深知:造反的人有作亂的原因與需求,媒體則有報導的責任與職業的好奇。當對手發現原來" 好兄弟" 竟是這樣可怕狡滑時,為時已晚,半只腳已經進了棺材。

而此種人之所以發動的了媒體,也是因為他有媒體朋友,利用媒體朋友在同行之間放放話,假裝透露一點,又假裝不想透露一點點,結果全部媒體就像蒼蠅一樣,一窩蜂的撲上去。若是急功不經深思的媒體,此時很易容成為亂源之一。

這種政客是捉得懂媒體、造反者與敵手3 方面特性的謀略家;狐膽詭計事成,此種政客在黨內排行榜至少向前調升一百名。

局外人去追溯它,去了解它,當然, "不是教你詐 ",只是讓人刺穿浮面的事實,看懂人性的一面。

神棍是被捧出來的!

媒體的報道、政府的宣導,無論小冊子、還是座談會,這些能阻止神棍詐財騙色嗎?國內事務副部長拿督陳財和近日也無奈於這些努力的白費。


"我們做了那麼多,第二天打開報紙,一宗又一宗的神棍欺騙新聞還是不斷的發生……"他進一步披露了我國社會難以擺脫迷信的畸型現象。


隔天,新山又揭發另一宗神棍事件,自去年十月份,昔加末小女孩與神棍接吻照,社會還心有餘悸,噁心難消,而此間受害者卻依然接二連二,包括巴生發生神棍迷姦三名少女案,還傳出有少女被神棍強姦而羞憤自殺,從過去到現在,究竟還有多少檯面下被神棍欺騙的無知女性尚未揭發?

神棍無往不利,只因為愿者上鉤;在都市各個角落,凡有心靈空虛的地方,就會有人把自己寄托於迷信鬼神的世界;迷信者生病不找醫生、生意不佳不思改進、夫妻不和、捉奸、防小人等等,統統跑去找神棍;於是,神棍被捧出來了,他們出場了。


即便是人們建議修法懲治神棍,就算能夠成功動輒內安法令逮捕神棍,把神棍限制居留,但是,執法單位能阻止神棍一次,能阻止一個神棍,卻難以阻止成千上萬愚蠢的人自動送上門。


我們還可以看到:就算有關神棍東窗事發,惡行纍纍,卻仍有執迷不悟的忠實追隨者包庇他們,協助他們藏身。


舉凡小冊子的提醒、相關報道的前車之鑑,上當的人終究還是會繼續的上當;如果民智尚未開啟,人心不思長進,神棍就有妖言惑眾的空間,接受莫名其妙的萬民景仰。


如果人心自強,神棍有再遼闊的舞台,再高竿的演技,即使變化成什麼"高人"、"上人"、"師父"、"法王",或是菩薩轉世等等任何身份,他們終究難有下手的機會。


神棍代代輩出,能阻止神棍詐財騙色的,是清醒、自信與長進。

陌生人的世界

一個到診所求診的哮喘病人,死在冷漠之中;他友人拚命的求助,敲打診所的門,甚至割傷了手肘,最終仍然救不了這可憐的人。

因為診所的人,以為他們就是劫匪;這場誤會,代價是一條人命。生命的流失實在太不堪。

這是一個偶然事件 ,但卻是許多偶然事件造就的必然結果。

為什麼?因為夜深了,因為病人長得像歹徒,因為害怕打搶,因為診所不止一次被搶,因為好心也未必有好報,因為社會太多罪惡發生……於是許多的偶然造就了悲劇。

當"人性本善"受到挑戰時,我們幫助一個人,往往會懷疑到底對方是不是真的值得幫助。

社會太多騙子、太多歹徒,使得人人自危。騙取義款的人、假和尚、假慈善,諸如此類,在不自覺中污染了人們的心境。

我們的心境開始變得不美,我們開始懷疑,懷疑周遭的人與事,太多不幸的經驗讓我們把我們的世界變得陌生。

於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也開始被懷疑,可能就在千鈞一髮,生命無辜的流失。它最終損失的,是我們的善良社會。

哮喘病人求診被拒於門外,一個偶然個案,卻是許多社會不幸所推砌出來的必然事件。它讓我們心寒,也提醒我們:社會需要療傷。

對泣泯恩仇

恨一個人需要一些力氣,需要耗費一些卡路里。仇恨在當下,帶來的是兩敗俱傷;仇恨在事後,帶來的是千絲萬縷的思想干擾。

不過,當你有一天,有一個機會,與傷害過你的相視無言,然後有感而發,剩下對泣互相平撫傷口,那是一種怎樣的被原諒與原諒的感覺呢?

近日一幀照片就引起人這樣的聯想;照片畫面是這樣的:左邊是沈野,《獨家報導》創辦人,右邊是璩美鳳,一個曾經被性愛光碟打繫甚烈的奇女子。

當年璩美鳳的性愛光碟,隨著獨家報導周刊附贈而廣為流傳,震驚華人社會。沈野的女兒沈嶸也因此案而入監服刑,服刑期間又遭逢"鐵窗情變",獄中崩潰。

6年來,兩造心力交瘁,6年前的恩怨也在淚水中煙沉。

這讓人想起從開年至今鬧得沸沸揚揚的政客色情光碟案、司法短片案、明星艷照風波,在在是璩美鳳光碟事件翻版;它教人感悟正直生活的重要,也預見事過境遷仍然各方造成的種種殺傷力。

走正路不走歪路,不僅對社會負責,也是對自己良知的負責。因為最後璩美鳳從這件事中的心聲是,體會到別人痛苦並不能使她快樂,而既然她活過來了,就應珍惜每一天,並盼別人也活得好。

媒體慎防選戰好惡

人們怎樣知道選情的種種?一是口耳相傳,從身邊的朋友,人際關係的延伸中,對政黨、選戰、候選人,有了一些了解;另一種,便是通過媒體了。

是以,讀者有必要保持耳聰目明,來判讀報章、電視和廣播等五花八門的選戰新聞;選戰新聞多如牛毛,舉世滔滔,難免眼花繚亂,讀者有時真的會被壓得喘不過氣來,而裏面其實也不乏"垃圾"。

媒體在選戰新聞中,站在第一線的便是記者,記者是第一個關卡,有責任讓自己保持大公無私;首要,必須把個人對於潛能候選人或者候選人的好惡放一旁,避免事件無法確實的傳達。

然而,雖說,新聞從業員在學校第一天上課,便被老師教導要公正客觀,在公司第一天上班,也被前輩告誡要公正客觀,但是大家到底能不能公正客觀?這端視個人修為。

新聞從業員的修行在選戰的重要性有兩個層次,第一,許多人是通過媒體來了解選戰的,而新聞從業員是篩選訊息的守門人;第二,記者一旦有意或無意的因個人好惡,或會對新聞陳述有所影響,甚至也能對新聞辦公室氣氛帶來影響。最終影響甚烈。

舉之以鳴:新聞辦公室內記者對某政客的惡行加以強調,並在辦公室內發表見解,必須加以警惕的是:批評,是否為事實?是否是交流意見?還是源於新聞從業員的傲慢、偏見和自我膨脹?
媒體在選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無論它能直接影響讀者,或者不能,但它終歸是傳遞訊息的媒介、溝通社會之平台,必須導向正軌。

讀者若了解新聞從發生到傳遞之間,種種可能潛伏的變數,也就不會盡信報;賣花得讚花香,但媒體不一樣,盡信報不如無報,這也是認真經營的媒體對讀者有所成長的期待。

從大選到今天

從大選到今天,我們看到屈指可數的政治人物積極投入建設國家的工作;眾"神"就位之後,接著的是一連串口水罵戰的開始。

舉世滔滔的言論,時而冗長無聊,互推責任,時而精彩絕倫,爆料連連;有者顯現出政黨內部的"惡性貧血",互揭瘡疤之際丑事弊端盡露,不過,當中卻也帶著公眾一起隨事件的起伏,進行反省與思考。

它們共同的好處是帶來反省之外,還說出百姓的心聲,像2008年大馬法官大會帶來的許多正面意義,不僅提出政治干預司法的危機,更直指司法上足以毀國的污點。

虛有其表的司法,能服得了誰?重傷的民心該如何挽回?重建司法的威信,才能重建人民對司法的信心。大會帶來的自省是好的,因為只有自省才能自救。

是以,政黨在落敗之後,當務之急是反省自己,承認和改善自己的不足,換個方向繼續前進;規避責任,指責同袍,只有讓場面尷尬,讓敵營雀躍,還讓黨員無所適從。

至於那些"積極投入建設國家工作"的政治人物,我們也不得不檢視他們所熱心的事業到底是有利於民,還是盡忙著無義意的差事?

大選塵埃落定之後,不乏因利益分配不均,或基於"宣示領土主權"而當眾數落同袍、踩踏黨內對手的政客;有者則管起百姓種菜養豬的事來。

挽住民心,是政治人物必修的功課;國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國固則邦寧;2千多年前三國政治家劉備就已提出以人為本的概念,即便大軍追殺在後,都不忍棄百姓於不顧。

政治人物能發出捍衛民眾利益的巨大能量,才是真正的政治家,才能獲得老百姓由衷的感激與真誠的追隨。

民得平安則天下安,那些早已帶來創意與建樹,啟動服務引擎,積極投入自身職責的政治人物,確實了解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

沉重的棒子

下一屆的國家領導人接到的是棒子,還是一根燙手山芋,這端看交棒者的智慧,首相兼巫統主席拿督斯里阿都拉宣布會交棒,他沒有設下交棒時限,還強調不要接班人接下一個爛攤子,但在他交棒之前,必是面對腹背受敵的壓力。

黨內,這邊廂喊著:不要挑起敏感問題,那邊廂又指某某族群是新勢力崛起,一邊熄火,另一邊又添油;黨外,有宣示回教國理念又有爆發力強勁的公正黨,政壇激起千層浪,政權交棒之際各種叫陣、煽動、敏感的話題紛沓,權力轉移計劃豈會是順利之事?

從獨立至今,國陣從沒有經歷本屆大選的慘敗,突然的丕變,多數黨員無法接受事實,政黨頓時失去方針,但是選戰的失利,並不是一個人的失責,而是整個政黨每一份子,是否有盡到服務人民,效忠國家的義務,而不是找幾個替罪羊就可以了事。

與其爭論不休,互扯後腿,各執政成員黨更該檢討許多政策的疏漏與弊端;為何許多國家建設無法落實,為何學校建了3年就塌,為何醫院建了不能用,為何許多給選民的承諾無法實現,為何許多公共建設都貨不對半。

交棒與接棒,並不是點的交接,而是線與面的交接;執政成員黨之間,是否能互相尊重,尊重各族政黨代表,一起平心靜氣的為國家謀發展,為百姓謀出路,並確保交給下一屆的是棒子而不是爛攤子,這才是交棒與接棒的原則。而今,吵吵鬧鬧,罵的人另有意圖,看的人眼花繚亂,卻無益於國家的前進。

富民強國本該是國家第一、種族第二、宗教第三;可是各種叫囂卻只見順序全然倒轉;當國家政權還在交棒接棒打轉之際,外資與民生日常生活課題早已打完二次大戰,恐怕是投資的人不敢來,做生意的人爭相走避,屆時損失最大還是整個國家。
---

Tuesday, April 01, 2008

南馬獨有的民間疾苦

一起失蹤案,在社會上一閃而過,很快又淹沒。

它是南馬社會的縮影,不該就此隕落。

它本來不該是社會新聞事件,它是一種社會現象;這種社會現象是南馬獨有的現象,雖然不直接造成新聞事件,但它是許許多多社會新聞事件背後的一個"大布景",是都市底層傳唱許久的悲傷曲調。

每天成千上萬的人潮,在天未破曉時湧到長堤的彼岸工作;這里每個家庭裏面,總多多少少有一兩個成員到新加坡上班。

失蹤案是這樣的:越堤的人潮里,一位單身女性,與丈夫離了婚。她帶著兩個孩子,於是孩子歸娘家照顧,她越堤而去,去賺取兌換率高出一倍的新幣,十多年來待在新加坡工作。

有一天,她的20多歲的兒子簡訊留了言:"……從小到大,沒有人疼過我……。"這成年的孩子離家整整一年沒有音訊。事情上了報端,就這樣成為一則社會新聞。

這位做媽媽的,不無奈嗎?她要生活,她要養活兩個孩子,一個單親媽媽,要她怎麼辦?

可是,兒子不無辜嗎?一句"……從小到大,沒有人疼過我……。"是他多年積累的苦悶。被欺負、寄人籬下、被誤解,以至到了成年,他仍然沒有家的感覺。

這只是其中一個案列,而類似的案例正在我們左右發生,造就部份的失蹤少女或問題少年。

另一種案例是,夫妻分離兩地,妻子跟丈夫相約賺新幣2年,滿2年就一家團圓;可惜,她錯了,當她賺了一桶金回來,丈夫已經琵琶別抱。

一個女人,為了成全家庭的安逸寧肯犧牲個人的安逸。她睜開眼睛就是啟程到新加坡,閉上眼睛就是累倒在床上。可是,有一天她回到家時,卻發現她已被判"出局"。

這是人間哪門子的公平?對她而言,什麼才叫多一點點的辛苦可以換來多一點點的幸福?

而這也只是眾多類似的案例之一。

一個老婦出外到小販中心用餐時,突然倒下。她倒在馬路上,死在鬧市里。她在新加坡工作的孩子終於回來,可惜回來是為替老婦辦理後事。

一個老人,生前無人照顧,死了單獨而去。她必須懂得照顧自己,直到剩下最後一口氣。

不過,這更不是唯一宗案例,它比比皆是。

孩子在學校肚子痛,孩子作業忘記帶老師藤鞭就要打下來,可是父母遠在新加坡工作,孩子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該怎麼辦?

新幣是無罪的,努力工作求得更好的生活當然也無罪。但有罪的是什麼?是一個難以糊口的環境,還是難以滿足的人心,或是其他什麼的?

現實就是那麼的現實,生活迫人,失者無語問蒼天,他們失去的時間、親情、天倫,該如何憑吊?沒有人知道!

於是,人,有很多焦慮,有很多精神病症,很難從壓力中解脫出來;並不是他們不要精神健全一點,而是社會已經使人慢慢變得精神不健全。

此時此刻,人,一點都不自由。

這真教人看不下去,卻只能看著它繼續;繼續造就離家少女、問題少年、妻離子散、家庭價值分崩離析,做父母的無可奈何;看著它讓家里的老人孤獨無助,看著打工一族黑夜回來卻是許多劫案的受害者,或是間接直接的車禍死傷者……這是南馬獨有的--民間疾苦。

市長的講與做

新山市長拿督莫哈末那因曾經在一次致詞時表示:太極有益我們的健康,但是無益於民生問題的解決。

那是實情,太極柔極生剛,有益健康,甚至加強我們個人的修為,但是"太極"變成官員對付市民的武功,那最慘的非平民百姓不可了。

市長的講話,正中老百姓的下懷,他說出了我們最由衷的心聲,唱出了我們最心痛的曲調,可是市長講完該講的,唱完他唱的,最好最後也有助於市政府工作效率的改善。

聽市長說話,是一件很難不投入其中的事,他妙語如珠,一語中的;他表達流暢,比喻精彩,口齒清晰,幽默又靈活。或許、可能,連他自己也很enjoy自己的演講;因為當他一開始講話,就會越講越起勁,偶爾還會傳出台下的笑聲。

近日,他又在新山市政局常月會議上,敦促官員必須認真處理人民投訴,不要讓人民投訴無門,被彈來彈去。

然而,一些問題不是"理論"的問題,而是"實踐"的問題;如果底下的官員想法不是與市長所講的內容一致,那麼所有的計劃與理論,最終都是零蛋。如果市長的講話無法鼓舞官員工作的士氣、不能激發市議員緊密的合作,那麼再多的專線與部門,最終都是空白。

可惜,連市長自己都披露,有人向他投訴,處理投訴熱線管道的官員敷衍塞責的態度,推諉部門主任不在,甚至還建議投訴人"直接聯絡市長"。

這足見市長的循循善誘,市長的語重心長,直至目前還不太能起"作用",否則被投訴多次且多年的無蓋深溝,也不會在游神活動時鬧出人命。

演講的技巧再高,沒有好的觀點,只是蒼白;觀點再好,沒有付諸實現,只是得個"講"字;我們看到很多人得個"講"字而步步高升,擁盡權勢,可是卻沒有見過單憑一個"講"字,而獲得人們真心感激與景仰的人。

期許我們擁有那麼高超演講技巧的市長,在任內也能成為我們萬民所景仰的市長。

神童的天空

神童,不可多得,神童的問題也相當棘手,無論是神童的父母,還是擁有神童的社會,都不得不面對如何讓神童健康快樂成長的難題。

隨著蘇菲雅在英國涉及賣淫消息傳開,全球接二連三出現神童生命發生大逆轉的事故,該如何扶助神童在社會正常的機制下長大成人,變成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疑問;一如蘇菲雅的新聞被下載至本地部落格,還促高教部關注。

社會普遍對神童帶著驚嘆與驕傲的心情,然而,太多的注目、好奇與期望,卻讓奇特的生命早早踏上了成長的末班車;摧毀神童的生命原不是社會的本意,但社會的聚焦卻變成了神童的悲劇。

神童不是"神",只是一個高天賦的孩子,一個孩子承受太高曝光率確實教人憂心;就像許多好萊塢的小童星,在高度曝光帶來的壓力下,或沉淪毒海、或濫交、或離家出走等等;例如《外星人》紅透半邊天的德魯.巴迪摩爾,《小鬼當家》的麥考利.金,都曾經為盛名所累,在獲得名利的同時也葬送了他們的童年。

神童畢竟是社會少數例子,我們必須從順利培育神童的家長與教育策略中,吸取扶助神童健康成長的經驗,讓他們的天生之才得以更大的發揮之外,同時還讓他們保有生活的熱情,擁有自由的心靈,在一片平靜的天空下快樂長成。

蘇菲雅曾傳出許多不愉快的負面新聞,她離家,不願上課,不滿父母的管教,在重重的壓力下,感到自己猶如生活在地獄。神童的光環之下,原來是一個不快樂的童年,在精進學問外,一個孩子的心智成長卻被狠狠的遺漏了。

彗星隕落,不該只是讓人惋惜和驚愕而已,社會該負上一定的責任,或者社會該做好準備,該怎樣給神童一個純淨的天空;阻止下個神童的悲劇,是我們憑吊彗星所能做的努力,也是神童走後留給我們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