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萍一隻筆,胜扺十萬軍;

邵飄萍死後80年的今天,總會有許多“邵飄萍”陸續出現,

“飄萍之筆”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依然喋喋不休


Monday, July 06, 2009

黃河新唱

1918年,劇作家雪萊在旅居義大利時,看到了一幅少女畫像,他對這幅畫的好奇卻引起一部劇作《沉西》的誕生,激起了當時人們對人生、對制度、對社會、對歷史的反思。

畫中的少女名叫貝特麗采.沉西,在她秀麗的容貌、純樸的氣質之下卻流露郁郁難申的神情。這幅畫是她在獄中畫的,雪萊對這幅畫大惑不解,於是展開了一連串的探索。

原來,以前有位伯爵叫沉西,貝特麗采是她的女兒,沉西伯爵是個荒淫的家庭暴君,不但殺死了貝特麗采的兩個哥哥,還姦污了貝特麗采。於是,貝特麗采聯合繼母殺死了她的父親。貝特麗采最後以弒父罪判死刑。

雖然當時知道實情者無不為貝特麗采求情,無奈的是沉西伯爵做惡前已用十萬法郎為自己買了贖罪卷。如此一個歷史片段,激起了雪萊傾注了他的感情,寫下劇作《沉西》,而它也引起了廣泛的共鳴。

古今中外,許多引起巨大回響的作品何嘗不是在作者的激情下誕生?如果沒有作者深層的情感投入,就沒有《羅馬帝國興亡史》、《黑奴吁天錄》,就沒有司馬遷激憤寫下的《史記》,沒有光未然抗戰筆下的黃河詩篇、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誕生於抗戰憂患,激起了民族的鬥志,從1939年到今已傳唱60多年,為一個歷史片段唱出群體的心聲。而今,戰爭日已遠,隨著中國仰首闊步於國際舞台,《黃河大合唱》在大陸已行將湮沉於安樂與自信中,為何今天新山合唱團依然要再唱“黃河”?

舊曲新演,新黃河製作與演出群要唱出當代心曲,要唱出時代缺憾,而如此的嘗試能引起廣大觀眾(尤其是新生代)的共鳴嗎?這是個未知數。《黃河大合唱》已成經典的60多年後,要從經典中打破舊有對黃河清唱劇的印象,何嘗不需一份投入的熱情與好奇的探索?

我們無意叫藝術太過沉重,藝術應只是為藝術而服務,但若它在純綷為藝術服務之外,能刻劃一個時代的渴望,激起了人們對人生、對制度、對社會、對歷史的思考,使藝術成為一面搜尋社會病根的X光鏡,那麼它在藝術之外又增添了再創造的意義,也是藝術欣賞之外的一份錦上添花。我們如是期許黃河新唱。

----
#

1 comment:

花花樹 said...

真的很好奇,黃河新唱會帶出怎樣的新意,但愿加入時代感的同時,還能保有磅礡氣勢。可惜我不太可能有時間回去新山親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