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萍一隻筆,胜扺十萬軍;

邵飄萍死後80年的今天,總會有許多“邵飄萍”陸續出現,

“飄萍之筆”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依然喋喋不休


Tuesday, June 16, 2009

武吉查卡組屋(上)

1923年9月17日,當第一輛由新山通往新加坡的載貨火車啟動,鐵道的建設不斷醞釀著武吉查卡、魯馬固打兩個組屋區及附近一帶的變化,拆除的命運幾十年來不斷的敲擊著組屋居民的心情;直到近期,南方門戶計劃已如火如荼展開,組屋消失在歷史中。

武吉查卡路(Jalan Bukit Cagar)與魯馬固打路(Jalan Lumba Kuda)是2 條通往兩座組屋區的主要道路,同時,還有許多其他順暢的羊腸小徑可以到達這里。可是很難想像,過去,這里處處是樹叢,放眼是泥路,交通十分不方便,有的,是零星的鐵道局工人宿舍。

通往位於山坡上的武吉查卡組屋,居民與訪客上山費力,當時有車階級並不多,路上的行人都必須頂著爬山式的力氣來到這里;武吉查卡組屋,它也就是俗稱的“十七樓政府厝”,擁有近26年的歷史,居民以巫裔居多。

吳添龍年輕時候就在十七樓活動,他說,1983年十七樓竣工之後,他就承接了許多組屋內的裝修工作,對於該組屋的過去景象印象深刻。

“十七樓位於小山坡上,老人家要爬上來可能還會氣喘,當時只有黃泥路,走起來十分耗力,哪像現在這樣方便,道路平坦得很吶!”

每次他到武吉查卡組屋工作,都要高唱“努力,努力!努力往上爬。”,組屋建起的幾個月後,居住在亞相路(Jalan Ah Siang)的他,成功申請到該組屋的單位。

吳氏透露,在武吉查卡組屋的華人約有20%,比魯馬固打組屋的華人少很多。不過另一位老街坊鄭先生則相信華人有達到近30%。

鄭先生表示,武吉查卡組屋建於1983年,記得在1983年6月1日,就開始收租;華人大約有300多戶,他們都在這里住了很久的居民,且多是本地人。

他說,這個組屋的居民多從新甘光海邊的浮腳屋搬遷來,大家都是幾十年的老鄰居,以潮州人居多。

--------

1 comment:

寢國郡主 said...

干嘛突然舊事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