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萍一隻筆,胜扺十萬軍;

邵飄萍死後80年的今天,總會有許多“邵飄萍”陸續出現,

“飄萍之筆”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依然喋喋不休


Monday, June 30, 2008

我家在這里

南風吹起,許多柔佛人又往長堤的方向走去,他們或從第二通道,通過新山與新加坡兩個關口,來到他們每天工作的地方--新加坡。他們有安娣、有專業人士,男男女女,年輕的、中年的,新加坡是他們討生活的地方。

在柔州,這些人有相當規模,除了在新加坡居住的之外,每天騎電單車,駕車,擠巴士進入新加坡工作的國民,數以萬計。這種壯觀的場面,只有早起的鳥兒才會遇見。

這里是他們的家,他們也沒有放棄馬來西亞國藉,他們賺的錢比在本地工作的人多,因為他們寧可每天風雨無阻的,冒著大雨、塵沙、烈日,通過森嚴的執法、彌漫的汗味、大排長龍之後,用他們的勞力、睡眠、時間與青春,換來家庭更優渥的生活。

他們賺取外匯,在新山消費,然而,邊境的風吹草動,往往敲擊著他們的心靈,而且處境為難。無論如何,這一群人是我們的子民,也應該受到國家的保護,即便他們服務的、獻力的,是長堤的彼岸,但是他們在本地消費,是推動本地經濟重要的一環。不過,更重要的是,他們是馬來西亞公民。

邊城施行雙油泵制,凡外國註冊車輛必須比照國際油價收費,此時一些"漏網之魚"被遺漏在國家的保護網之外,他們就是駕駛著新加坡註冊車輛的馬來西亞國民。政策的施行,應加入"以人為本"的元素;邊境雙油泵制也該應是認人不認車的,例如以辨識大馬卡為準。

如果這項制度是認車不認人的話,這些國民將作何感受?雖然在整個國家的人口比例中,北馬與南馬駕駛著外國註冊車輛的人口,只是小小的一群,但是國家大愛該應一視同仁,一個也不能少的。

無論他們身在何處,不管他們為誰服,或是他們賺較多錢,還是他們是大老闆付得起沒有津貼的油價,可是,一個無法推諉的事實是:他們的家在這里,這里是他們家,不管他們是什麼身份,他們終究是--馬來西亞的兒女。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