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萍一隻筆,胜扺十萬軍;

邵飄萍死後80年的今天,總會有許多“邵飄萍”陸續出現,

“飄萍之筆”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依然喋喋不休


Thursday, May 01, 2008

导论

本论文以牌匾作为文化研究个案,探讨牌匾在马来西亚的流传与发展,列入研究内容的都是分布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境内的牌匾,本文着重於建筑物大门上方或屋内的木制雕刻牌匾,其次则是一些嵌在墙上的牌匾。

从十七世纪开始,华裔移民大举进入马来西亚谋生、落地生根,将牌匾带到我国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它是一种身份的提示,我国华裔极为重视牌匾的维护。从1991年柔佛古庙山门被拆,引起华社普遍反抗情绪与示威行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牌匾是华人老祖宗飘洋过海南下所带来的文化遗产,常见於会馆、宗祠、墓碑、庙宇、公所,对於研究早期马新华人历史、文化与社会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铭刻资料,藉由这些铭刻资料,我们可以推崇出当时移民社会的概况。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曾於1985年出版一本名为《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共分3卷,在我国铭刻资料的收集方面可说相当全面,但是牌匾方面的资料还不算完整,它仅是对全马牌匾进行一个大略的收集,在资料方面也不着重在牌匾,还包括其他铭刻文物,如铜钟、石刻、碑文等等。同时这套铭刻萃编也仅止於资料的收集,而没有针对所收集的内容,进一步展开分析与研究。

本文尝试从牌匾分析华人移民的社会结构、心理状态、早期华人社会领袖及特点,并探讨华人移民的思想意函。第一章探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牌匾,它的渊源和在我国的发展,文中也介绍我国最早并具代表性的牌匾。本章所要讨论的牌匾按组织性质分类,包括寺庙牌、地缘组织、血缘组织、业缘组织和学校的牌匾。

第二章则是讨论牌匾的型制,谈及牌匾的正文、上下款、匾额语的分析;第三章则在於分析牌匾功能,从古匾看马六甲青云亭与新加坡历史渊源,以及柔佛古庙古匾看帮派特色与日据生活点滴,说明牌匾的史考功能;第二节牌匾的社会功能方面,提出其交际功能、族群互动功能以及激励与净化人心;第三节从文化意义与匾额语的文化内涵看牌匾的文化功能,第四节则是探讨牌匾书法与匾额语之美。最後,从现代建筑物发展趋势与时代的变迁,尝试提出一些建议给推动牌匾文化工作者作为参考。

牌匾制作在我国是夕阳文化工业,目前极少有家庭或商号挂有牌匾,马来亚三州府之称的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是华裔最早落脚开埠的地区,本文将着重这三个地区的讨论,并会提及与新加坡仅一衣带水的柔州牌匾作为辅助。

目前全马只有一支寻匾工作队,经过半年的努力,寻得200多面具有历史及艺术价值的各式牌匾。在研究的过程中,国外有关牌匾的专书难寻,国内则有少部份有关古跡方面的书籍偶会提及牌匾,报道则十分零星且贫乏,所幸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期刊网寻获许多来自中国的单篇论文,给予此论文许多帮助。

No comments: